《清明》唐·杜牧
清明
(唐)杜牧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【简介】
狗万官方网站杜牧(公元803年—约公元852年),字牧之,号樊川居士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市)人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、散文家。具体信息,请参考《山行》一诗。
【注释】
[1]清明: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阳历四月五日。当天的习俗有扫墓、踏青、插柳等活动。
[2]纷纷:形容多。
[3]断魂:烦闷不乐,好像丢了魂儿似的。
[4]借问:请问。
[5]杏花村:位于杏花深处的村庄。后来人们多用“杏花村”作酒店名。[插图]
【翻译】
在清明节这天,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。走在路上的行人好像丢了魂儿似的向前方走着。看到有牧童在前面,行人急忙上去问道:“这附近有卖酒的地方吗?”牧童向远方随手一指,杏花村隐然在望。
【赏析】
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。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写出了清明节的天气,下着毛毛细雨,这是典型的春天的雨。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赶路的行人为什么会“断魂”呢?很明显,绵密的细雨并不能使诗人产生如此大的情感波动。应该是与清明节有关。在中国传统中,清明节这天是要祭祖扫墓的。在宗族观念很强的中国人的心目中,这是一件重大的事。而诗中的行人要么是在回家的路上,要么是在外漂泊而无法回家,不能回到家与家人一起去给祖先扫墓,所以产生“断魂”的愁绪也是可以理解的。那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,实际上是行人心中忧愁的外在表现,是他心绪的反映;但这种反映又反过来加重了内心了焦灼和忧虑,情景交融。
但是这股忧伤郁结在心中,该如何才能消散掉呢?中国人有“借酒消愁”的思维,所以行人此时急需找到一个酒馆,既可以缓解一下心中的愁绪,也可以暖暖身子,避避雨。所以他见到牧童的第一句话就是“酒家何处有”。这首诗的前半部分重在描写行人的心绪,下半部分则重在意境的营造。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,不单是给行人指出了酒家的所在,也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。在绵密的春雨中,还有些孩子气的牧童很轻松地随手一指,这种闲适、平和的画面,不仅让行人的心结为之一解,也让我们读者感到一种轻松、愉悦。我们的思绪,也随着牧童所指的方向,进入了烟雨朦胧的杏花村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