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根晾衣杆、一盆塑料油桶种的花——李娟母亲的爱笨拙到让人落泪
李娟的妈妈很能干,她的能干不仅让李娟吃惊,更惊讶了千万个读者。
娟妈对女儿表达爱的方式也与众不同,她曾经送给了李娟一根三米长的晾衣杆,只因为这根晒衣杆又长又细又直,她觉得李娟肯定缺一根晾衣杆。
娟妈走的时候又送给了李娟一只花。娟妈买什么都觉得贵,唯独买她热爱的花不觉得贵。她把花送给李娟,也代表着把自己最喜欢、最热爱的东西给了女儿。
娟妈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母爱,娟妈质朴、笨拙的母爱,感动了很多人,包括我。
在阿勒泰的冬天,李娟的母亲曾徒步几公里,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。
这根木头又长又细又直,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木头。
邻居笑她“疯癫”,她却说:“晒被子总得有个撑头。”
那根木头最终被削成晾衣杆,被娟妈带到了阿勒泰。
狗万官方网站当娟妈出现在李娟面前的时候,李娟说妈妈简直像一个被各种包裹劫持的人。
娟妈背后背一个大包,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,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。
最令人震惊的是,当李娟跟着娟妈走到楼下,看到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。
在这一堆行李里边,娟妈为李娟带来的最特别的礼物就是这两根长棍。
这两根长棍大约有三米多长,李娟难以想象妈妈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?
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。难道放进下面的行李仓,也不可能;放到座椅中的过道里,更不可能。
况且娟妈还倒了三趟车。所以这两根棍儿是怎么被带到阿勒泰的,至今都是千古之谜。
娟妈骄傲的对李娟说:“”看,细吧?看,长吧?看,又长又细又直吧。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,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……”
这根粗糙的晾衣杆,是她献给女儿笨拙的礼物:在零下30度的风雪里,她背着比人还高的树干跋涉,肩头落满雪,却固执地要把“家”的形状,刻进荒原。
2003年,李娟在阿勒泰上班,同时还要照顾不能自理的外婆。
而当时李娟的工资只有600块钱。其中200块钱交房租,200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,剩下200块钱是生活费。
李娟的日子过得相当紧巴。李娟在阿勒泰上了五年班,只存下了五千块钱。
娟妈种地的第二年,李娟就靠这五千块钱存款给的底气辞职了。
她去了南方,后来因为惦记家里的葵花地,呆了几个月就又回来了。于是她成了一名妈妈眼里非主流的全职作家。
李娟辞职前,娟妈曾经有一次去阿勒泰看望她和外婆。
娟妈去逛街的时候,虽然列了长长的购物清单,但真到买的时候看什么都嫌贵。
结果只买了点蔬菜,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。
等娟妈走的时候,还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的分给了李娟一只。
娟妈用捡来的一只塑料油桶,剪开桶口,洗得干干净净。又挖了点土,把花种进去,放在了窗台上。
花开那天,她打电话给李娟:“波斯菊开了五朵!比昨天多两朵!”
李娟笔下的母亲,总在做“无用之事”:给流浪狗织毛衣,给旱厕钉门帘,甚至在沙漠里试图种荷花。
她不懂如何温柔告别,却在每次重逢时,用鼓囊囊的行李砸疼女儿的眼泪——背来的不只是腌菜、棉鞋,还有晒干的蒲公英、碎布拼的坐垫。
《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》里,母女间的温情永远裹着粗粝的壳:母亲会突然带着二十公斤面粉出现在女儿家门口,也会因为修不好漏水的水管,气得用斧头砸向洗手台。
可正是这种莽撞的、未被文明规训的爱,让我们看见亲情最原始的力量——像戈壁滩的野草,不优雅,却活得理直气壮。
当下都市人习惯用红包金额丈量亲情,用节日礼物兑换孝心时,李娟母亲的晾衣杆和油桶花,狠狠戳破了这份精致而苍白的“体面”。她让我们想起:
--父亲寄来的特产纸箱,总用胶带缠成解不开的死结;
-- 祖母硬塞进背包的苹果,在高铁上被压成了果酱;
-- 那些不会说“我爱你”的人,却默默把爱浇灌在塑料桶里,等它开出花来。
原来最高级的爱,从不需要优雅。它可以是三米长的晾衣杆,是汽油桶里的波斯菊,是风雪中向你走来的、笨拙的身影——那身影越狼狈,爱意越震耳欲聋。
♡ the end ♡
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,可以点个关注,方便获取更多精彩更新。